2009年4月5日星期日

老高昌庙 新世博园




上海市政府颁发给内地自来水公司的奖状


一九○九年《图画日报》上的高昌庙形象


从诞生到消失仅30年的上海南站


清末江南制造总局局门


1918年《上海县城及南市分图》中的高昌庙地区



 
 

◆姚霏 陈克涛

二十世纪初,在黄浦江西岸、外滩建筑群的上游,出现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近代工业区——高昌庙。今天,“高昌庙”这一名字已为 “世博园区”替代,一个个属于未来的奇迹将在这片土地上演绎。然而,你或许不知道,一百年前的这里,同样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巨变,就让我们说一段世博园区的往事给你听吧。

近代工业城区的建成

1867年,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庞然大物从虹口溯流而上,落户沪南高昌庙近旁,那就是近代中国工业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江南制造局。制造局的迁入,如催化剂一般,加速了高昌庙地区由农村向城区发展的步伐。清末民初,局门外的东、北和东南已形成一个2000多户居民的大型聚落,老广东街、半淞园路至沪杭甬铁路高昌庙站一带兴起了高昌庙市。《上海县续志》指出:“高昌庙,县南七里,因‘制造局’而成市。”从此,“高昌庙”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习称地名。

晚清以降,国人自办的路政公用设施相继落户高昌庙。1891年,辟斜桥南路(今制造局路),由斜桥经徽宁会馆、骑兵营,转东南抵制造局;后再辟龙华路,自江南制造总局经外日晖桥至龙华镇;1908年,沿高昌庙市和江边高昌庙渡口,辟建江边路;1914年,又筑高昌庙路(今高雄路)、局门路、瞿真人路(今瞿溪路)等干道,组成了以制造局为中心的马路交通网。同时,由华商电车公司开行的有轨电车路线也入驻高昌庙。1路车,从小东门出发,经东门路、沪军营路、南车站路、半淞园路至高昌庙;4路车,由老西门出发,经中华路、黄家阙路、车站路至高昌庙。20世纪初的上海地图见证了高昌庙城区外观的逐渐成形。

1897年,上海绅商集资开办内地自来水厂,这是我国自办自来水厂的开端,厂址设在半淞园路;1906年,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发起成立商办内地电灯公司。1918年,华商电车公司与内地电灯公司合并成华商电气公司,其址位于南车站路;1901年,上海邮政局设江南邮政分局,又称高昌庙分局,主要为江南制造局及周边地区服务。1924年,郊区“高昌庙分局”改称市区“高昌庙支局”,高昌庙城区被正式纳入市区范围。

与市政公用设施相映生辉的是这一地区的工厂建设。据不完全统计,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,位于高昌庙地区的工厂,除上文提到的华商电气公司、内地自来水厂等,还包括老上海熟悉的求新造船厂、冠生园食品厂、泰康罐头食品厂等27家。1927年,上海市政府制订“大上海计划”,将高昌庙与浙江路西的苏州河两岸、汇山路东的杨树浦地区辟为工业区。其中,高昌庙工业区是以高昌庙为中心,东至沪军营,南至黄浦滩,西至日晖桥,北至沪闵南柘路(今斜土东路国货路)的一个扇形区域。尽管“大上海计划”最终搁置,但半个多世纪积累下的工业基础,使高昌庙地区成为无可争议的“工业区”。虽历经多次战火的洗礼,直到世博园区划定时,那里仍然是黄浦江沿岸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。

四大空间见证“工业高昌庙”的另一面 壹 三山会馆移民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内在逻辑

上海的同乡会馆多建于浦西沿江,这和最初到上海的移民多从事航运贸易有关。清同治以后,新建的沿江会馆多集中在高昌庙地区。原因除了隙地较多,上海产业工人的外籍特征也是因素之一。仅制造局一处来看,工人便有来自福建、广东、浙江(特别是宁波)、湖南、安徽、苏北和上海本地的。在今西藏南路、瞿溪路交界处,有被称为“六十间”的棚户区,即为当年制造局苏北籍工人的居住地。

高昌庙地区的众多会馆中,只有三山会馆保存至今。1909年,旅沪福建水果商集资筹建的这一会馆,占地3亩,由殿堂、东西看台、戏台等构成。外有福建特色建筑“马头墙”,内供福建沿海崇祀的航运守护神天后,是一处有着浓厚历史积淀的移民文化博览馆。

1927年3月21日,由华商电气公司、江南造船所工人等组成的沪南工人纠察队,在王若飞、徐梅坤、江元青等领导下,向南市警察署、高昌庙兵工厂、五省联军驻沪司令部等地发起进攻,取得了南市起义的胜利。沪南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就设在三山会馆,周恩来参加了成立大会。三山会馆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仅存的指挥部旧址,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场所。

贰 桂墅里 从“先知”到“先锋”的旅程

近代高昌庙地区有一条颇有名气的里弄——桂墅里。1909年的《上海指南》记载:桂墅里,在制造局路两侧,瞿溪路北,局门路东,只是今天已经难觅踪迹。

1898年4月,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校——经正女学在桂墅里开校。校舍中西合璧,教室里挂满教会出版的地图和各种表格,学生宿舍设备也堪称精致,还在房屋东面辟一花园供学生休憩、娱乐。学校教学管理全由女性担任,曾聘著名传教士林乐知之女林梅蕊为西文总教习。开学之初,学生20余名,翌年,凡住塾及报名者升至70余人,其中不少是远道而来的慕名者。

1904年秋,史量才在桂墅里购下二层楼房,以近郊种桑养蚕的农田为基地,办起女子蚕桑学堂。学堂分预科、本科、选科三部,规定凡15岁以上35岁以下、身无疾病者均可入学,旨在培养女子实业技能。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在《史量才之生平》一文中高度评价女子蚕桑学堂“实为吾女子蚕桑教育之嚆矢。”除此之外,相隔不远处,还有钟天纬创办的三等公学。

如果说,制造局内的广方言馆、翻译馆,实开沪上西学之风,而桂墅里凭借得天独厚的城区环境,随即成为各类新式学堂的试验地。

叁 南车站 将“沟通与服务”进行到底

1908年,上海县城南面商业繁华的高昌庙地区建起了上海南火车站。南火车站南临车站前路,北靠瞿溪路,东跨南车站路,西近新肇周路,为兼营客货运业务的综合性车站。

北门主要服务货运,各类矿产、粮、棉、煤、油、木柴、茶叶及蚕茧等源源不断地进出车站,尤以茶叶和蚕茧最为集中。南火车站是当时上海地区沪杭甬方向货运量最大的车站,特别是货物到达量,1933年全年到达121128吨,日均卸车15车,占上海铁路货物到达量的63.2%。

南门的客运部则更人性化。作为沪杭路的头等车站,南火车站站屋高2层,长39.6米,宽15.2米。站内设候车室、售票房、行包房、问讯处、路径指示牌、公共阅报牌、行车时刻表、脚夫搬运行李价目牌等,还备有公共电话和揭示牌。车站有月台三处,均建有雨棚。除了有“红帽子”提供行李搬运,站前广场外排列着黄包车接送旅客,华商电车公司的1路有轨电车也设站于此,这些都方便了进出火车站的客流。

作为沪杭甬铁路的终点站,南火车站面向中国最繁荣的地区,成为沟通东南的交通枢纽。便利东南的服务理念伴随南火车站短短30年的历史,成为永恒的时空记忆。

肆 半淞园 一个中西合璧的“园林时代”

半淞园位于沪南望达港与陈家港之间,临靠半淞园路。1917年,沪南沈家花园主人沈志贤与著名书画家姚伯鸿共同斥资建造60余亩的营业性私园,因该地水域面积占全园一半,遂取杜甫《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》诗中“剪取吴淞半江水”之意,命名“半淞园”。

园中茶楼、茶室四布,尤以江上草堂、碧梧轩、湖心亭三处最为著名。入夜,还能在园北旷地听到滩簧、时调。至于吃食,园内有以中餐闻名的杏花村、剪淞楼,名厨掌勺的江春西餐馆,还有中西点心店和素菜馆各一家。

龙舟赛和花卉展是半淞园的传统活动。每逢端午龙舟竞赛期间,园内游人骤增,多达二三万。1927年,有名为浦东青龙、嘉定乌龙的两只龙舟在园中竞渡,一时传为佳话。每年,半淞园举办三次花展。农历正月为梅展、二三月间有兰展,九十月间则是最受欢迎的菊展。展期四周内,除菊香袭人外,菊蟹宴更引来推杯换盏、大快朵颐。半淞园还特有骑驴场,治湖而筑,骑驴行内,铃声琅琅,颇惹游人注意。而照相、焰火、桌球等当时流行的西式娱乐项目,自然不会少。

半淞园虽无豫园之悠久,亦无张园、愚园之名扬,却在当时上海的边缘地带诠释着中西合璧的“园林时代”。

相关链接 “高昌庙”名称的“来”与“去”

唐代天宝年间华亭置县时,已经有高昌乡。元代上海立县,高昌乡正式纳入上海县。而在上海县城南的高昌乡一部,有一座名为“高昌庙”的乡庙。明万历《上海县志》记载:“高昌庙,新旧两所,新在城南陈家桥,旧在新庙南二里,皆滨浦。”清嘉庆《上海县志》则提到:“高昌庙向在南门外,黄浦滨,俗称老庙,后毁,移神像于立雪庵,为新庙。”1866年,在老庙所在位置,女尼顺贤新建一座临济宗寺庙,仍以高昌庙名。制造局落户地称为“高昌庙”,即因此庙得名。

1879年,因局址扩充,制造局总办李兴锐改建高昌庙于局西北。1889年,女尼另于对面建庙,称“老高昌庙”。制造局修建的庙便称为“新高昌庙”,1909年划归制造局管理。两庙皆位于今制造局路、龙华东路、高雄路交汇处。“新高昌庙”于辛亥革命时毁于战火。女尼们的“老高昌庙”却得以保留。新中国成立后,因年久失修、女尼离散,位于制造局路749号的“老高昌庙”改为公益塑料厂。随着庙的消失,“高昌庙”这一地名也渐渐被人遗忘。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快速搜索

最新评论